螃蟹釣餌
適合垂釣的螃蟹釣餌,不管是產於岩礁、珊瑚礁或沙泥底質的蟹類,只要購買與捕捉容易,幾乎都可以拿來當釣餌;部分職業釣手對於螃蟹釣餌的取得相當嚴謹,例如,澎湖一些專釣玳瑁石斑的漁民,他們會在夜間以“照海”的方式,抓小岩蟹來當釣餌,又如,常在雲嘉海域垂釣中、大石斑的職業釣友,他們就會以放“蜈蚣網”或“刺網”的方式撈捕一些中、大型蟹類來當釣餌。螃蟹釣餌種類繁多,無法一一列舉,僅介紹幾種常用的大型蟹類、小型蟹類與較特殊的軟殼蟹與寄居蟹提供給釣友們參考。 一.大型蟹類 釣者在垂釣大型且兇猛的魚類時,建議採用梭子蟹屬的遠海梭子蟹或是紅星梭子蟹,主要原因是這兩種蟹售價較合理,且魚市場有比較多的數量與尺寸可供選購。通常以選擇3兩到5兩重的公蟹為餌,因公蟹的盔甲顏色較母蟹來得鮮豔及明亮,下水之後,對魚類的視覺而言會更加的「醒目」;至於青蟹屬的紅蟳仔,因市場上很難買到適合垂釣的小型紅蟳仔,雖然有些釣具店專售進口為主且體型不大的蟳仔,供應職業池垂釣石斑用,雖然價格不高,但蓄養的存活率很差,除非不得已,否則不建議使用。 垂釣時要記得把蟹餌拉離底部1潯至3潯高度〈我的方法是視釣棚、底部“礁”的高度、子線長度與潮速的快慢來作適當的調整〉。有魚訊時,不必急於提竿,須耐心等候讓魚兒有充足的時間把蟹餌完全吞食入口。 〈一〉梭子蟹科/梭子蟹屬 1.蠘仔,花市仔/遠海梭子蟹Portunus pelagicus棲息在10~30公尺的沙泥或泥質海底。頭胸甲呈梭子狀。前緣呈鋸齒狀,最外齒向側方突出,雌雄蟹的體色有明顯的差異,雄蟹呈棕藍色雲斑,雌蟹為青綠色。雌雄螯尖皆為暗棕色。 圖一 蠘仔,花市仔/ 遠海梭子蟹 左圖是公,右圖是母〈圖片來源:施習德先生攝影〉 2.;三點市仔、三目市仔/紅星梭子蟹Portunus sanguinolentus活動於10~60公尺的沙泥海底。頭胸甲隆起並密生顆粒,前側緣9齒,第9齒較長。腸域及後鰓域各具紅褐色斑點,斑點外圍有乳白色圈。左右螯足相稱。背面呈偏黃的黃綠色,螯足長節內側及可動指與不可動指腹面中央紅棕色。 3.金門市仔;/ 三齒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棲息於金門、馬祖沿海泥沙地,台灣西部海域較少見、布袋漁市場偶而可買到,是蟹類中的極品,如拿來當釣餌,感覺有點可惜。頭胸甲呈梭子狀,甲寬可達14公分,是重要的食用蟹種。甲表有三個疣狀突起,前緣呈鋸齒狀,最外齒突出成棘。整體呈綠褐色,甲後緣、大螯及泳肢近身各短節上散有白色斑點,可動螯指為紅色。頭胸甲呈梭子狀,甲寬可達14公分,是重要的食用蟹種。甲表有三個疣狀突起,前緣呈鋸齒狀,最外齒突出成棘。整體呈綠褐色。 圖二 三點仔/紅星梭子蟹 左圖〈圖片來源:施習德先生攝影〉。圖中-金門市仔;/ 三齒梭子蟹〈圖片來源:施習德先生攝影〉 圖右-金門市仔;/ 三齒梭子蟹〈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二〉梭子蟹科/青蟹屬 1紅蟳/鋸緣青蟳Scylla serrata河口、內灣至水深50公尺、紅樹林沼澤潮間帶泥灘地。螯足腕節外側面末半部具有兩枚明顯的刺,額緣齒高,銳齒形,末端呈圓鈍,各齒邊緣略內凹,間隙圓形。頭胸甲前側緣齒窄,各齒外緣直或稍內凹。兩性的螯足及步足具多邊形網紋。 2.紅腳仔;紅腳蟳/ Scylla olivacea棲息在潮間帶紅樹林沼澤或寬廣的潮間帶泥攤地。額緣齒低,圓鈍形,齒間隙淺。螯足掌部背緣在可動指嵌入處之後有一對圓鈍突,內側較外側大。兩性的螯足、步足及腹部均沒有多邊形網紋。 圖三 紅蟳/鋸緣青蟳〈圖左〉與紅腳仔/紅腳蟳〈圖右〉 3.白蟳/粉蟳Scylla paramamosain河口或紅樹林沼澤的泥灘地可見其蹤。螯足腕節外側面末半部沒有兩枚明顯的刺,額緣齒高,三角形,齒間隙三角形。螯足掌部背緣在可動指嵌入處之後有一對明顯銳刺,各有隆脊往後延伸。兩性的螯足及步足具不明顯多邊形網紋。 4.特蘭克巴爾青蟹Scylla tranquebarica螯足腕節外側末半部具有兩枚明顯的刺,額緣中等高,圓鈍形,各齒間隙圓形。頭胸甲前側緣齒寬,各齒外緣外凸。兩性的螯足及前對步足具不明顯多邊形網紋,末輛對步足網紋明顯。 圖四 白蟳/粉蟳〈圖左〉圖片來源:台灣海洋生態學習網 與特蘭克巴爾青蟹〈圖右〉圖片來源:施習德先生攝影 〈三〉梭子蟹科/短槳蟹屬GenusThalamita 1.蚵蟳仔/石蟳仔/無刺短槳蟳/鈍齒短槳蟹Thalamita crenata活動於沙泥質海岸潮間帶的岩石或消波塊下。頭胸甲表面光滑,或有稀疏短毛,僅前半部具橫行顆粒隆脊。背面棕綠色至墨綠色,腹面白色。螯足掌部末端與可動指基半部藍色。 2石蟳/達氏短槳蟹Thalamita danae棲息於潮間代岩礁或砂底台灣常見種頭胸甲呈橫寬扇形,甲面除橫行隆脊處光滑外,密生短毛。額緣分六葉,前側緣分為五壯齒。第二觸角基節寬度大於眼窩直徑。螯足不等大,長節前緣具三刺,後緣表面呈波紋狀。 圖五 蚵蟳仔/石蟳仔〈圖左〉與石蟳/達氏短槳蟹〈圖右〉圖片來源:施習德先生攝影 3.石蟳/底棲短槳蟹Thalamita prymna活動在岩礁或珊瑚礁潮間帶池。甲寬約為甲長的1.5倍,多數頭胸甲背面光滑,只在前側緣齒基部及額區隆脊外側處有軟毛。額緣分平切六葉。前側緣具五齒。螯長節前緣具三枚銳刺,腕節背面具稀疏圓形顆粒,掌部背面具五枚壯刺。頭胸甲背面墨綠色至黃綠色。 4.石蟳仔/刺手短槳蟹Thalamita spinimana常出現在礁岩海岸地形的潮間帶水域。頭胸甲呈扇形,甲寬約4公分,雌性甲面密生剛毛,雄性甲面大致光滑,前側緣含眼窩外齒有5齒,額緣則有6鈍齒。整體呈黃綠色,螯足左右稍不等大,螯指由基部向指尖為深綠而紅而白,各步足色較深、淡黃綠色環帶間雜。刺手短槳蟹遇驚擾時,會揮舞雙螯示警。 圖六 石蟳/底棲短槳蟹〈圖左〉 圖片來源: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 與石蟳仔/刺手短槳蟹〈圖中〉與〈圖右〉 二.小型蟹餌 1絨毛近方蟹Hemigrapsus penicillatu俗名:青蚶。形態特徵:雄蟹兩指基部有一叢絨毛,內側面較為濃密。雌性及幼蟹絨毛均不明顯。喜歡棲息在海岸潮間帶上部石塊下,河口或潮間帶的石塊區也可以發現牠蹤跡。 2角眼沙蟹Ocypode ceratophthalma俗名:沙馬仔、眼幽靈蟹。形態特徵:眼睛上方會長出角狀突起,像眼睛長角一般。步腳特別細長,在沙灘上跑步速度非常快,無蟹能及,所以能遠離洞口去找食物,一遇到危險就迅速奔回洞中。洞口除了有挖掘出來的散沙外,還有濾食沙中有機質後所遺留的粒狀擬糞。 3萬歲大眼蟹Macrophthalmus俗名:薄仔、婆仔、哨兵蟹。形態特徵:背面暗綠色,腹面黃色,身體的型態扁平。喜歡棲息於又濕又軟的泥質灘地,密密麻麻的集中於灘面,畫面頗為壯觀,揮螯的動作是向兩側畫圈再收回來,很像是國慶日參加遊行時,雙手高舉大聲喊「中華民國萬歲」的模樣,有趣吧! 圖七 青蚶/絨毛近方蟹〈圖左〉 沙馬仔/角眼沙蟹〈圖中〉 薄仔/萬歲大眼蟹〈圖右〉 三.軟殼蟹釣餌 蟹類在脫殼後,當體表的蟹殼尚未硬化之前,便稱為軟殼蟹。螃蟹是甲殼類動物,天生的披盔帶甲,螃蟹的硬殼就像是一件護體的鎧甲,螃蟹的身體躲在鎧甲裡不斷長大。當裡面的身體長得鎧甲都容納不下了,那就是到螃蟹換新衣服的時候了。螃蟹的一生中要蛻很多次殼,也就是說,所有的螃蟹都會在某個時候成為軟殼蟹。在脫殼後,當體表的蟹殼尚未硬化之前, 軟殼蟹釣餌的使用: 釣投釣和磯釣就可以用拆解的小塊蟹肉來釣,如果船釣或重磯釣大物,就可以用半隻或全蟹,有時蟹身與軟肉還需要用線綁合,才能使用。軟殼蟹是釣餌中的上品。市場上很難買到,釣者必須“尋穴”自行捕捉 圖八 軟殼蟹〈圖片來源:上井日本精品料理〉 四.寄居蟹 寄居蟹可垂釣的對象魚種類極多,無論是在深海或近海岸的多礁石水域均可釣獲多種不同的魚類,可惜的是牠往往被一些釣友所忽視。 寄居蟹的鉤法及使用: 可使用單鉤,亦可使用雙鉤或多鉤,如果同時想掛上多隻寄居蟹來當釣餌的話,則需先用細繩把它們綁在一起,保持它們的原有彈性。寄居蟹不能長時間的脫離水,通常只能出水數小時而已,所以即便是放置在蓄有海水的桶中,也要經常更換。最好的方式是在釣的過程中收集寄居蟹之後,立即使用其作為誘餌。 如何將寄居蟹從殼中取出? 有個簡單的訣竅,只需將其放在裝有淡水的容器中,由於鹽分的變化,寄居蟹很快就會從殼中跑出來了。也可以用打火機烤寄居蟹的外殼使之受熱後逃脫,或是用鐵鎚小心翼翼地敲打外殼使之破裂。 圖九 寄居蟹外部構造圖與寄居蟹 |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