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標調校--三談比重計

浮標調校--三談比重計

文章作者:vincent
發表時間:2011/04/22 14:37:29
文章分類:非釣莫入

  先前談到一些關於浮標調校的若干心得,內容說得龜龜毛毛,難免會讓朋友們以為,釣魚釣到這麼神經兮兮,何苦來哉?事實上呢,老友們都知道,真正垂釣時,我是隨興得很,也隨遇而安得很。我所謂的「標準的浮標調校方式」,只是一個觀念,把浮標看成是比重計的觀念。 

  這個觀念的重點,不是說浮標非要如此調校不可,而是在於建立一個浮標調校的參考基準。一粒正常大小的餌,半水深度,把負鉛調整至標示桿末端平水或略出水半目,如此,從標示桿末端以下加上一個釣餌的整個釣組,它的比重就接近水的比重了

  這種調法其實只為了一個目的--掌握釣餌在水底的平面分佈狀態。

  實戰的場合不可能處處相同,有時鉛要重一點,有時要輕一點,深場浮標大一點,淺場浮標小一點,垂釣面對的是變數很多的大自然,對手是難以預測其動向的生物,不可能只有一種史上最精準的浮標調校方式。

  就浮標調校而言,戲法不見得人人會變,但巧妙一定各有不同。以我堂弟--我三叔的兒子為例吧,他是釣齡比我更長十幾二十年的老釣手,因為他家學淵源深厚,他老爸在六十年前就釣遍雲嘉南大小埤池溪河加上沿海防波堤的肉粽。

  十多年前,堂弟帶我去東石附近,為養殖虱目魚魚池而闢的一條大圳溝垂釣,目標對象是俗稱「黑公」的鹹水吳郭魚,釣餌用雞屎蟲。雞屎蟲是養雞場雞屎裡長出來的蛆蛆,在海水裡頭不會很快失去活性,釣效絕佳。它的比重近於水,每一枚鉤子勾兩三條在水裡幾乎沒有重量的餌,浮標要怎麼調?

  幸好我一向就有把鉤子重量計算在內的觀念,稱出鉤子約有二目重之後,空鉤半水調校到標示桿出水二目,下竿時深度調到標示桿出水三~五目。

  我堂弟呢?調什麼調,短短只十公分長的雙子線,二錢重的中通鉛穿在8字環上頭,噗通一聲丟下水,壯觀如D罩杯的浮標,粗如吸管的標示桿,愛釣幾目就釣幾目,反正他的鉛一定貼在水底。

  釣果呢?沒什麼差別,早上十點釣到下午四點,兩個魚簍滿滿的,提都提不動。魚大咬時,甚至深度沒調對也照樣拉到手酸--那種離海不遠的圳溝深度隨著潮水改變的。

  過了兩年,我帶竹篙頭兄和他老弟去同一釣點垂釣,連我家太座共四人,大半天釣下來,零零星星只釣了約二十條,釣餌同樣是雞屎蟲,我也用同樣的方法調校浮標,結果卻大不相同。我跟堂弟報告這個釣果,堂弟說,魚若要咬,空鉤也釣得到,魚若不咬,十全燉補的餌也槓龜,跟浮標完全無關。我知道他的意思就是順其自然,不要強求啦。

  前年,堂弟對我說,他常去嘉義近山的八掌溪和牛稠溪上游溪釣,卻老是槓龜收場。老釣手為什麼還會常槓龜?因為他的釣法數十年如一日的只有一套,兩條短短的子線,重重的鉛噗通一聲丟下水,溪釣跟池釣都一樣,鉤子一樣,浮標也一樣;浮標有什麼好調的,看得清楚就行了。

  不論我如何勸他要適當地調校浮標,他的回答從來沒變:「習慣就好了啦!」我其實滿同意他的回答,槓龜槓多了也會習慣的;休閒活動的垂釣嘛,只要能看看風景、打打水漂,照樣休閒得很快樂。

  北部幾位老友當中,只有林桑愛用鉛貼底浮標釣法,水流稍急的釣點,他甚至把浮標拔掉,改為只看竿尾抖動魚訊的手竿沉底釣。福和橋到秀朗橋之間,有不少使用鉛貼底浮標釣的釣友,尤其是近岸又有水流的釣場,這種釣法的好處之一是釣餌不會亂移動,有利於魚兒就餌。在福和橋上游的淺灘釣泰國土虱,我也用鉛貼底的釣法,因為釣點太淺,水深只一尺多。

  和我堂弟不同的地方是,我會在鉛片捲上方,靠近浮標座的母線上,以咬鉛調校浮標,使它近似自重浮標。但是,釣泰國土虱這樣的調校是多餘的;泰國土虱吃餌之阿莎力,沒留意的話連釣竿都會被拖走,哪會差那半錢一分的重量。

  釣友裡頭,最講究浮標調校的人應是福壽劉,因為他都在職業池凶殺。職業池不是看風景與打水漂的好地方,浮標調校不理想的話,看到的風景是口袋裡六張百元鈔票像野鳥一般漸飛漸遠,或是像用十元銅板打三個鐘頭的水漂一樣;我計算過了,平均三分鐘下一竿,一竿正好十元,餌料的費用還沒加上去呢。

  職業池垂釣都用兩門鉤,兩粒餌在水底的理想狀態是,長子線那一粒有點拖又不太拖的貼底,短子線那一粒有點觸又不太觸的懸著觸底。要達到這個理想狀態,浮標必須調校到相當龜毛的地步,釣棚深度要正確,兩條子線的長度與差距也要很適當,除此,子線的柔軟度也會形成若干影響。

  但是,浮標調校所謂的精準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主要的相對變數之一是,每粒餌的重量不可能都一樣。所以下竿時,餌團要稍大一些,當短子線的餌團在水裡漸漸化解,餌重漸減時,會進入一段時間的理想狀態,過了那個時間若沒中魚,差不多就要把餌扯掉,重新上餌下竿了。

  用標準的調校方式取得參考基準之後,除了鉛重可以進一步調整之外,你還掌控兩項可以隨時更動的變數,其一是上述的釣餌大小,其二是釣棚深度。我的習慣是,餌小一點,釣棚就調深一點點,餌大一點,釣棚就調淺一點點,釣餌的理想狀態有很多方式可以做到。

  所謂「正常」大小的餌,那個「正常」本身就很難定量了。餌的大小和目標對象、釣鉤規格以及釣餌的質料有關,不僅如此,還要考慮釣場條件與目標對象的就餌習性。

  舉個例,用麥片釣土鯽和日鯽,餌的大小已經量化為一粒麥片,兩者的浮標調校卻可能大不相同。

  土鯽大多在底部就餌,麥片又沒什麼重量,空鉤半水校兩目,下竿時,深度調到標示桿出水三目,兩粒麥片至少有一粒是貼底的。日鯽的釣棚不太一定,尤其是水庫,日鯽常常在半水吃餌,這時空鉤校四目或五目,就這樣下竿釣半水,逐漸調釣棚深度,直到浮標開始有魚訊。

  魚的習性是另一個更麻煩的相對變數,除了受天候、季節等自然因素影響之外,也會受人為的影響。玩過池釣的朋友都有過類似的經驗,不論休閒池或職業池,每座池子裡頭的魚,似乎都有它們各自大同小異的文化,大同的部分較容易掌握,小異的龜毛處就很難說了。有些是釣友慣用的餌料問題,有些是釣場本身的問題,某一座池子的魚兒愛搞自閉,吃餌時動也不動,另一座池子的魚毛躁過動,它不吃餌都能把浮標搞得東倒西歪,一大堆奇奇怪怪的毛病,不是浮標調校所能解決的,只能因時、因地採取權宜之計。

  對我個人來說,垂釣時的浮標調校,是過程不是結果,因為二十多年的垂釣歷程,多半是在山溪壑谷中走過,溪釣以咬鉛調校浮標既方便又迅速,一旦改變心意,只要動一、兩個咬鉛就行了,垂釣時「沒事」就想東調西調,一場垂釣換三五支浮標也是常有的事。

  用咬鉛調校浮標的習慣,後來逐漸延伸到池釣裡。一般池釣釣組只用一個鉛片捲,我是用一長一短兩個鉛片捲,長的是基本負鉛,短的是調整用。市售最短的鉛片捲,容鉛寬度只有半公分不到,調整鉛片重量很方便。到後來,連鉛片捲都捨棄不用,只愛咬鉛的簡便。

  回過頭再看兩粒釣餌在水底的狀態,為什麼一餌貼底一餌懸觸會是理想狀態?只因為經驗如是說?或是別有玄機?

  我們不妨把這個由子線和釣餌所構成理想狀態,看成是一個直角三角形,長子線是三角形的斜邊,短子線垂直於兩餌之間的另一個邊,三角形的頂點就是8字環以及更上方的負鉛。然後計算一下,標示桿兩個色目(約三公分)的垂直下沉(也就是三角形頂點的垂直移動距離),長子線那粒餌須要移動多遠?答案啊答案,會出乎你意料之外的,請看圖例吧。


*把釣餌的狀態幾何圖形化:
  ab與a’b為30公分短子線,ac與a’c’為33公分長子線。三角形A是理想狀態,三角形B是魚吃下餌時的狀態。頂點a與a’之上是8字環與配鉛,a與a’的垂直距離是3公分,也就是L實線與M虛線距離。
  c點到c’點的距離,是長子線那粒餌的靜態移動距離,約是a點與a’點垂直距離的6倍,18公分;標示桿垂直下沉三公分,長子線的餌移動18公分(加速度的動量不計)。

  在〈魚訊判讀〉一文中,我提到魚訊是由浮標到配鉛以及配鉛到釣餌兩個彈性系統的互動所構成,短子線那粒餌懸觸水底,則兩個系統都在繃緊狀態中,較鬆弛的長子線那粒餌,須要相對較長的移動距離,才會拉動兩個彈性系統,「較長的移動距離」意思就是,魚已經吃下餌了。不過,誰也不敢保証魚兒只吃長子線的餌,即使專家達人們都要求下鉤中魚才算調校得正確。
  
  福壽劉在職業池打混三、四十年,付出可歌可泣的大筆實習費,他鄭重地告訴我一個重要的心得:「不要錯過任何一個魚訊,如果你對自己的浮標調校有信心,就要不斷地作合。」

  那是他釣職業池的心得,我釣竹篙頭時,不是心目中那種魚訊就不想作合,甚至可以一面釣一面打水漂,悠閒自在得很。

  然後再想想堂弟的順其自然;沒錯,魚不咬,浮標調得再猛也沒用。可是,我也瞭解一件事實,浮標若沒適當調校,釣棚深度很可能抓不到,那正是魚不咬或魚咬了你卻不知道原因之一。再說一句沒輸贏的話,每支浮標的性能都會有差異,這些差異也須藉適當的調校,以求得個人垂釣適應範圍內的一致性。

  嘮嘮叨叨說了一大堆,原本想跟好友們澄清一下,我不是那種玩什麼都愛龜毛的人,說到最後才發現,我還真是有夠龜毛。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烏鰡

不凍蝦

福壽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