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的組-釣線

釣的組-釣線

文章作者:vincent
發表時間:2010/10/21 17:12:49
文章分類:非釣莫入

  釣線這個題目讓我猶豫了許久,不知從何說起。現代的釣線都是高分子聚合物所製成,材質與特性方面的問題,沒有相當的專業知識無法瞭解其中奧妙。像我這樣的業餘愛釣者所知道的,比方說,線徑的粗細啦,釣線的結節張力值啦,都是眾所皆知的常識。深既入不了,淺又出不來,只好避重就輕,談談使用方面的個人經驗。 

  市面上每一種釣線一定會標上號數,大部分也標出線徑。本來我都相信那些外包裝上的標示,十幾年前,有位從事印刷業的朋友找我聊天,他身上正好帶著測量紙張厚度的精密工具,我趁機把共約五種牌子、二十幾盒釣線的線徑量一量。測量結果讓我發呆了好一陣,有些號稱超強拉力值的品牌,同樣的號數,它的線徑卻比別種品牌的多出將近一成。此後,同一付釣組,我都盡量使用同一品牌的釣線,以降低突棰的機率。

  我也無聊到以土法測試釣線所謂的拉力值,把釣線綁在一個五公升的空塑膠水桶上,水桶懸空離地約十公分,然後慢慢加水進桶,一直到釣線斷掉,再秤秤水桶和水的重量。每個樣品都測試三次,再取其平均值,測試幾個品牌和幾種不同線徑的釣線,有超過的標示的,也有不足的,沒有個理想的參考標準,之後,我都盡量使用那些通過自己測試的品牌。這個土法也能大致測出釣線的伸縮率。

  因為一副釣組都用了好幾年,我個人相當在意釣線的品質,特別是用來做母線的;釣鉤、8字環、浮標座等,全都依附在釣線上,母線上任何一處出了毛病,整副釣組可能就報銷了。

  一般手竿溪池釣的釣組,母線約與釣竿等長,若比釣竿還長,釣友們習慣稱之為「貪線」,長出一尺,就說是貪一尺。貪線有一些好處,除了可以釣得更遠或更深之外,搏魚時也多出一些緩衝空間。軟調竿則不宜貪線,十五尺以上的長竿也不宜貪線,以免造成操竿上的困擾。為了起魚速度快,送餌器上餌方便,釣溪哥的釣組,母線要略短於竿長,整副釣組連子線約等於竿長,或比竿長多十公分以內

  母線的粗細,應以對象魚為準,同時也須考慮到釣竿的承受力,釣竿越長,承受力越大,母線與子線都可增加號數。一般十五尺硬調溪哥竿的直接承受力約半斤左右,若目標魚是溪哥,0.4的母線綽綽有餘了。筆者以十二尺硬調鯉手竿釣烏鰡,因習慣使用單鉤,母線通常用2.5至3.0號,十多斤的魚還是起得來。

  對象魚不同,使用的釣竿不同,母線的粗細範圍也跟著不同。溪哥竿使用的母線,大約是0.4~1.2號之間,鯽竿則在0.8~2.0號之間,依此類推,鯉竿的母線大約在2.0至4.0之間;手竿溪池釣的母線,最粗我只用到4.0,以十八尺鯉竿釣烏鰡時,才會搞得這麼誇張。

  軟調竿的母線可以比硬調竿的細,若以三七分調的釣竿為中間值的話,假設它的母線是1.0,四六分軟調竿的母線可以減為0.6~0.8號,二八分硬調竿則增至1.2~1.5號。我曾以一支十五尺軟調(四六分)溪哥竿在以前的秀朗潭釣海鰱仔,母線0.4對子線0.2,拉上一條不到兩斤的小鯉,人被魚蹓了十幾分鐘。

  不管怎麼說,釣者都必須很了解自己所擁有的釣竿,才能以此決定與釣竿相對應的母線粗細。我那支十三尺的半長節國產鯽竿,幾乎被我當成萬用竿,調性是三七分,釣鯽魚時,母線最粗用到1.2號,最細則是0.8,釣吳郭魚則增至1.5;因為釣竿手把末端可以扣上橡皮筋,偶而也拿它來釣鯉魚或烏鰡,這時母線就增加到2.5號。在較窄的山溪,拿它來釣苦花、石斑或闊嘴紅貓時,母線最粗是0.8號。

  原則上,母線能細則細,尤其是溪釣。母線被水流帶動的情形,釣友們習稱為「割線」,母線越粗,越會受水流的影響,被水流帶動的速度與距離也越大。割線的情況通常用「圈線」的手法解決,「圈線」是操竿的小技巧之一,稍稍提高釣竿,使母線離開水面,竿尾朝水流的反方向劃個小圈圈,母線便移往上游處。「圈線」的力道與動作幅度要控制妥當,別使浮標受到過大的影響,以致偏離釣點太遠。

  子線比母線細是垂釣常識,問題是要細多少。一般的說法,使用雙鉤時,兩條子線的結節張力總值,須小於或等於母線的結節張力值。兩枚鉤子同時有大魚上勾的機率雖然不多,但還是可能遇到。我在太座娘家的魚池,曾有過一次恐怖的經驗,兩條十多斤的烏鰡同時上勾。雖然用的是九尺甩竿,2.0的母線對兩條同是2.0的子線,被兩條大魚折騰了幾分鐘,後來是較短的那條子線斷掉,只起了一個。從此,我在那魚池再也不用雙鉤了。休閒池的垂釣,我也習慣用單鉤,怕的就是碰到這個情形;若兩條子線的結節張力總值超過母線的,出了狀況,母線斷掉的可能性會上升。

  如果對象魚是苦花,依筆者的經驗,十八尺硬調溪哥竿,0.8的母線對0.6的子線,四十公分長的苦花還起得來。不過,我習慣用較長的子線,單鉤時的子線,長度都在30公分以上。長子線增加了緩衝空間,較不易斷線。

  後來迷上釣竹篙頭,屢屢碰到超過四十公分大東西,釣組改為母線1.0對子線0.8,這已接近溪哥竿的上限,母線和子線再加粗的話,須冒著斷竿或一節竿尾被魚搶去的危險。相同的釣組,我和老友起了幾條四斤以上的鯉魚,也拉上幾條三、四斤的大頭鰱,可以印証1.0母線對0.8子線,就十八尺溪哥竿來說,已經夠強悍了。

  既然釣組是一種陷阱,母線與子線越細,應該就越不易被魚兒看見;這個說法有幾分可信呢?我不太清楚。魚兒雖然都是近視眼,不過它們對於光影的突然變化極為敏感,我在北勢溪XX之旅上游大潭岸邊的巨石陰影下,觀察二十公尺外對岸邊幾條大竹篙頭,為了想看得更清楚,才稍起身探個頭,那幾條魚兒立刻被驚動游走。

  細細的釣線應不致於有太明顯的光影產生,尤其是水深四、五尺以上的釣點。不過,魚兒一旦靠近釣點索餌,必定看得見釣線,但我也很懷疑,釣線對魚兒會有什麼可怕意義呢?又不是釣線害它們上鉤的。

  在平溪街區的溪段垂釣,常會發生一個好玩的現象,一下竿,大群魚立刻一擁而上圍住餌料,幾乎在同一時間,它們也一哄而散。它們是不是看到釣線才跑掉?我把子線從0.8縮小到0.2,結果還是一樣。從這個現象推測,魚兒們應該不是因為見到釣線才如此躁動,它們知道的是,釣餌的吸引力會致命。

  原則上,子線也是越細越理想,越粗的線柔軟度越差,魚吃餌時,更會感覺到釣餌後頭還連接著異物。依我個人的經驗,子線的柔軟度會影響魚兒吸餌入口的速度和就餌意願的強弱。

  不論掠食性的魚或雜食性的魚,吃餌都是用吸的,這是很自然的物理現象。流體一定由高壓往低壓移動,魚兒只要一張開口,口腔內就成為低壓區,餌料自然跟著水流吸入魚口,口腔內部空間越大的魚,吸餌的力道越強。我曾用見釣法釣泰國鱧,餌料是冷凍餌,一條不到三十公分長的小鱧,在釣餌周圍混了許久,當它下定決心吃餌時,在十公分之外一口就吸入餌料了。更誇張的是一條不到二十公分的闊嘴紅貓,餌料一入水,它就從老遠的地方「飛奔」而來,也是在十公分之外一口吸入土司餌。

  魚兒沒有雙手幫忙拿東拿西,除了鰭之外,它們只靠一支嘴來做所有的事,由此可以想像魚兒那支嘴會有多敏感。已經有戒心的魚兒,稍稍察覺有異樣,入口的餌會吐掉,它們也可能就不再吃餌了,除非是餓到不行。子線太硬,餌料不能順暢地吸入魚口,魚兒的戒心當然會更重。

  不過,目標對象的體形大過溪哥時,粗細0.8號以下的子線,柔軟度似乎沒太大的影響,我釣鯽魚時,子線從0.2到0.8每一種都試過,效果一樣。也可能是因為我習慣把子線加長一些,釣線柔軟度的差異比較不明顯。可是,子線加粗到1.0時,就有明顯的不同了,魚訊變輕,就餌龜龜毛毛,作合時機不易掌握

  子線會釣到斷掉,原因不止魚的大小而已,釣線使用的頻率與磨損,或是釣鉤沒綁好,都會造成斷線。去休閒池釣烏鰡或大鯉,每拉上一條,都要順便把子線檢查一下。我在坪林釣竹篙頭,通常,連釣了十幾二十條三十分分以上的,就得準備更換新子線,否則,隨時會面臨的斷線的捶心肝了。更有趣的是,釣大竹篙頭,常會斷線斷得莫名其妙,就算是新換上的子線,偶而也會在作合揚竿的同時,毫無中魚的感覺就斷了。

  這種奇怪的情形,只在釣竹篙頭時會發生,著實讓我納悶了好幾年。直到去年夏天,在坪林粗坑營地下游,釣到一條三十多公分的竹篙頭,解鉤時,發現子線被魚的鰓蓋夾住,那鰓蓋已經把0.8的子線鋸得發毛了。這才想到,我的釣法,子線有半尺以上是貼底的,魚兒就在子線上方吃餌,運氣不好時,一作合揚竿,子線正好被魚的鰓蓋在瞬間切斷。鰓蓋能輕易切斷0.8號子線的竹篙頭,體形應不小吧;這是自我安慰很理想的藉詞。

  不論母線或子線,線上任何一處打了死結或磨損,要儘快換新;釣線雖然耐拉,卻不耐剪,打死結的地方會形成剪力,一施力,釣線就從那兒斷掉。子線上若有無法復原的、如彈簧狀的卷曲情形,也要立刻換新,雖然釣線卷曲不致於有立刻斷線的危機,卻會大幅影響浮標的魚訊。

  關於釣線,還有一椿值得一記的小秘密。大體上,垂釣時間充裕的話,到了釣場,視情況之需要再製作釣組,應是標準作業程序。不過,十幾處常去的釣場環境我都相當清楚,為了不浪費垂釣時間,通常我會事先在家把釣組做好。

  在家裡製作釣組,為了形象問題,不能太明目張膽,空間不夠大,釣竿也無法完全伸展,所以我的每一支釣竿,都已量出實長並記下來。比方說,我那十五尺的溪流竿實長是442公分,母線的實際長度就是442公分(包括連接釣竿的套圈長度)。只要有一支三十公分的直尺,三更半夜,獨自龜在小小的書房裡製作釣組,看起來像是埋首工作,其實已神遊無邊釣境,不用擔心被家裡的長官抓包;說真的,這也是垂釣另一層面的樂趣,沒什麼大志的樂趣。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烏鰡

不凍蝦

福壽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