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浮標(僅供初學者參考)

淺談浮標(僅供初學者參考)   

 
”浮標是釣魚人的眼睛”這句話是釣魚人對浮標的詮釋,由此可知其重要性,釣友對它為之瘋狂,日思夜想,就是想要獲得一支靈敏的浮標。

然而,釣魚活動是由”魚”釣組”釣手”所組成,浮標只是”釣組”成員中的一員,負責標相的變化,使釣友發現魚訊,進而揚竿中魚,而產生魚訊最大推手是”魚”,經由線組的傳達,使浮標產生標相。如果魚不吃餌,再靈敏的浮標也無法作動。

魚吃餌的力道,經由線組傳達時,會產生滅失,到達浮標時,就會大打折扣。

影響訊號傳遞主要因素是”延遲”與”阻力”,

首先是”魚吃餌的角度”,(由於判斷魚訊,通常以”浮標下頓”為主要依據,當然浮標上浮也是魚訊,但那通常是第二口,個人定義:餌料入口的瞬間為第一口,入口後的抬頭,轉身,遊走統稱為第二口,當然也有例外,如福壽魚吃餌龜毛時,會輕輕的叼起餌料,浮標上浮,但未入口,等牠感覺安全時,才將餌料吸入口中,浮標產生下頓訊號。)釣第一口訊號,是釣魚高手追求的目標。

以下內容只有回復後才可以瀏覽

(以單鉤為例)魚與釣組的角度越小,也就是說,魚把餌料”往上”吸食時,子線彎曲,上頂,與入口時子線縮短的距離相互抵銷,所以拉動鉛錘的力道會變小,鉛錘無法對浮標產生大弧度下拉,因此傳達至浮標的力量是非常微弱的,(一般浮標之所以產生訊號,是因為鉛錘的移動),所以訊號會變小。

如果魚與線組的角度較大時,餌料是向側方向移動,此時子線較不彎曲,拉動鉛錘的力量較大,(由於直角三角形的原理,斜線距離比直線長,當垂直的子線,向側方向移動時,子線需要較長的距離,因此鉛錘自然就要下降,加上入口時子線縮短,鉛錘向下移動的距離就會變大許多,浮標訊號自然也就較大,如果魚是垂直在泥土裡,將餌料往泥土內吸食,鉛錘將可得到最大移動距離,浮標訊號幾近不滅失,但那是幾乎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由此可知,魚吃餌角度不良時,會減低浮標訊號的產生。

再來是”鉤距”,鉤距越大,滯線越長,當魚吸食餌料時,子線縮短的距離,會被滯線抵銷一部分,傳達至浮標的力道減低,訊號會變小,(以雙鉤垂釣為基準,魚吃下鉤為例),當然魚也會選擇吃上鉤,只是上鉤上牽引力較大,魚在探餌時,餌料穩定性不足,警覺性較高的魚會選擇放棄吸食,就算魚執意吸食,也會因浮力較大,入口不深,而空槍連連。

接下來是”子線長度與粗細”,越長的子線,訊號越弱,因為魚吃餌的力道,是經由靠近餌料一端開始切水,釣線切水時會產生阻力,越粗的子線,阻力越大,越長的子線切水面積會加大,(例如30公分的子線與10公分的子線,多出了20公分的長度面積,增加了阻力)再加上”線性”的影響(指釣線的彎曲度),通常釣線不是直的,當我們取一段釣線,把一端垂直於地面,會發現釣線是捲曲的,即使用力拉直,鬆開後依然不直,除非在垂直於地面那端綁上重物,釣線才會成為直線,在水中母線是靠鉛錘與浮標的浮力把線拉直,而子線就需要靠餌重與浮標的殘留浮力拉直,消除線性,但以一般的調標方式,拉直的是短子線,長子線依然是較鬆弛的,除非是雙餌調平水,才能拉直長子線)由於子線越長,線性表現越明顯,當魚吸餌的力道,經由拉直再傳遞,會有部份的力量被吸收,延緩訊號的傳達,鉛錘受力小,浮標訊號再次被減弱。

鉛錘在連結母線與子線時,產生了”支點”,鉤餌距離鉛錘越近,力量傳達至浮標的速度越快,(因為鉛錘的重量與浮標的浮力把較長的母線拉緊,只剩下一小段較鬆弛的子線)鉛錘較重時,會減弱傳遞的力量,(相同的力量,移動重物時,位移較小),較輕的鉛錘,位移的距離越大,速度越快,但輕是有限度的,至少必須把線組拉直,消除線性,相對必須搭配較細的線組。如果沒有了鉛錘,就會失去”支點”,鉤餌至浮標的切水距離變長,線性增加,線組較為鬆弛,力量的傳遞較小,速度較慢。

魚吃餌的力道,傳遞至浮標時,會經由一段較長的母線,為了保護釣組,通常會使用大於子線的號數,線徑越粗,水阻越大,釣場越深,線組越長,傳遞至浮標的力量自然變小了。(當然也有例外,如在緩流區作釣時,母線號數會小於子線號數,以利切水,穩定釣組,在垂釣有牙齒的魚類時,子線使用編織線,較為耐磨,子線強度也會大於母線。)

當力量傳遞至浮標時,首先受力的部分是標腳,標腳連接標體帶動標尾,向力的方向前進。

”標腳”越粗,”下肩章”角度越大,橫向切水的阻力越大,速度越慢。(在吃鉛量極輕的浮標上,尤為明顯,翻身困難,嚴重時甚至翻不了身),”標肚”介於上下肩章,功能在於平衡浮標整體的穩定性,標肚佔標體比例越大,力量越大,(俗稱”肚有力”)(在空氣中,重量越重,力量越大,在水中,體積越大,浮力越大,力量就越大),可以平衡上下肩章及標腳與標尾。

魚吃餌的力道,經過釣組的消耗,剩下的力量,才是浮標真正的表現,然而浮標也會消耗部分的力量後,表現在標尾的訊號,才是釣友看到的”標相”。

浮標的結構,是由”標尾”標體”標腳”所組成,不同的結構,會產生不同的標相。

”浮力比大小”是影響浮標靈敏度的因素之一。

”浮力比大”的浮標:當魚觸碰餌料時,浮標會下沉後立即回復歸位,當魚再次觸碰時,浮標動作依然如此,表現在標尾的訊號是連續點動,當魚入口時,子線縮短,標尾會瞬間出現強而有力”下頓”訊號,有別於連續點動的訊號,釣友根據此一訊號揚竿。

”浮力比小”的浮標:當魚觸碰餌料時,浮標會下沉後緩慢上浮,當魚再次觸碰餌料時,來不及復原歸位的浮標,會再次下沉,表現在標尾上的訊號,是類似連續下沉,由於浮標未及時歸位,線組產生鬆弛,當魚入口時,表現在標尾的訊號是輕微”下滑”,釣友可能會誤判為A線,而不提竿,當魚口更輕時,恐怕連訊號都無法顯現。

高浮力的標體固然重要,但標尾與標腳的配重也不容忽視,標尾較重時,重心會偏上,標腳的指向性不足,破水性較弱,穩定性較差,超過一定重量時,會造成翻身困難,產生了俗稱”鬼壓頭”的現象,而標尾太輕時,浮標會提早翻身,露出較多的標體,當魚在此時吃餌,只能看到露出的”大肚”上下點動,所以”標尾”標體”標腳”適當的配置,決定浮標的翻身點,翻身點控制在標尾與標身的交接處,翻身後下降過程中,當魚吃餌時,不管是”停留”上頂”或”下頓”,都能得到明確的顯現。

露出大肚的浮標,可用於搭配更重的餌料及縮短子線,使用在自然水域中垂釣,最為恰當,因為自然水域生態,水廣魚稀,小魚多,大魚少,上浮接餌通常都是小魚,使用較重餌料,較短子線,是為了防止小魚啄食,增加餌料到底的速度,到底後上牽引力較大,能穩定釣組。

通常浮標翻身後,標肚露出的部分,是作為承載餌料重量之依據。露出越多,可承載的餌料越重,露出太少的浮標,不可使用太重的餌料,否則會有拖標的嫌疑。

浮標在水中運行時,歪斜的標體,受力不平均,會產生轉身搖晃,上下肩章與標體連結部位,過渡不順時,都會使得浮標在上下運行時,產生了較大的水阻,浮標訊號較不明確。

當魚吃餌力道一定時,標相微弱,浮標與釣組需各負一半責任,若單怪浮標不敏感,對浮標有失公平。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烏鰡

不凍蝦

福壽釣史